听音乐会我们学不会鼓掌
文 / 乐迪
这个脚本我写了原本是要送给周立波的,现在看看好像很长一段时间周立波也用不上了,还是发表在这里,供大家先笑为快。
1
“我请大家来听这个系列讲座,是关系到你们一生修养的,就是怎么听古典音乐,你听完了,去音乐会就知道怎么鼓掌了,不听我的肯定就乱鼓掌,音乐会上乱鼓掌是什么结果?小到遭白眼,中到听句骂,大到拖出去,拖到哪里?拖到厕所里‘吃生活’(上海话‘挨打’的意思)。所以,我讲的内容,对九百九十九个人是没有用的,就是对你们,千分之一的人有用。你学会了在音乐会上怎么鼓掌,就是千分之一的文艺青年,懂吗?”
这是我读高中的时候,音乐老师提台“四喇叭”,给我们开古典音乐讲座时第一课说的第一番话。我当时顿悟,听音乐会乱鼓掌,可能会被拖到厕所里暴打,但好一阵犯嘀咕的是,究竟是被拖到男厕所打,还是女厕所,如果拖到女厕所门口打,正好被认识的女生看到,这脸往哪里搁?
听了“四喇叭”的讲座后懂了,乐章之间是不能鼓掌滴,要整个曲子完结才能鼓掌,而且不管水平好坏一律使劲鼓,这叫尊重艺术家的劳动。还知道了,大型交响曲是四个乐章的,当中停三次不要鼓掌,第四次停了,鼓掌,使劲!有了知识的准备,我就斗胆到上海音乐厅买了一张音乐会票子,凭学生证,只要两块五毛钱。
那时的上海音乐厅
那场音乐会是贝多芬音乐会,曹老先生指挥的,演奏的主要曲目是《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这就出事了,这个交响曲是个例外,居然有五个乐章,我在乐队第四个停顿时抢先鼓掌了,还很使劲。问题还不在于我乱拍手,是我那几巴掌带动了全场大约1/3的观众也拍手了。实况是,我拍了四五巴掌后就发觉有些不对,因为曹指挥仿佛在台上跺了一下脚,还冲台下挥了一下手,当然这不一定是冲我来的,可我就是慌了,不拍了,但跟着我拍手的人却不跟着我止住,等乐队演奏第五乐章的声音响起,他们还在拍。我旁边的旁边又旁边的一个年纪比我大的小胡子恶狠狠地盯住我骂了一句:“小赤佬,吃饱了是吧?”我吓得赶忙起身逃走,音乐会并没有完,我是怕被拖到厕所门口……
走回家的路上我忿忿:“这‘四喇叭’搞的什么音乐讲座,明明说交响乐是四个乐章,我第一次听音乐会,怎么就碰到了五个乐章的呢?这不是坑人嘛。”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去听音乐会,怕鼓错了掌,怕又有小胡子骂我。
如此虔诚的艺术表现,你好意思乱鼓掌吗?
2
最近,某古典音乐电台的微信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听音乐会不能鼓掌吗?》我一看笑了,这是个伪命题。什么叫伪命题,就是不存在的问题,没有人说过听音乐会不能鼓掌啊,是不能随便鼓掌。读那文章,还有点鼓励观众“兴致所至”随便鼓掌的意思。这文章怎么不早点写出来啊,如果我青春期第一次听音乐会前就有这篇文章,我还怕那个小胡子做甚?我还听“四喇叭”讲什么课?我高兴怎么鼓掌就怎么鼓掌,这还用教吗?
听古典音乐会,那是多么高雅的事,凡是上档子有分量的事情,都有规矩,都有仪式感。大家守规矩,你来破坏,就是坏了大家的事情,这叫“一粒什么东西坏了一锅粥”。交响乐、奏鸣曲四个乐章是一个整体对吧,协奏曲三个乐章也是一个整体对吧,乐章之间你要屏息静气、要回味、要体验,情绪在承上启下,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场子近千人都在屏气,你就噼里啪啦鼓掌,大家一惊都漏气了,这和谋财害命有啥区别?
听音乐会是个很有程序感的游戏
我打个比方,我们去开会是很有仪式感的大事吧,大领导在台上做报告,说:“今天我讲五个问题,这第一个问题……”,小干部们在下面作认真状听,全场鸦雀无声。大领导说:“这第四个问题我讲完了。”他下面还有第五个问题,可就在这时你在下面噼里啪啦鼓掌了,还带动了一批打瞌睡的、发朋友圈的一起鼓,这会有什么后果你知道吗?轻的是这辈子不要想再被提拔了,重的是一届又一届领导在轮岗交底时都要说这么一句:“这人这个地方不太正常啊,要注意。”
其实不光听西洋古典音乐会鼓掌有章法,看咱们老祖宗的京剧也是,有规矩。演员一上台,台上跑一圈,面对观众展示一下身段,一个动作叫亮相,这时观众可以鼓掌、喝彩,意思是扮相好;然后开唱,唱完完整的一句,这时观众可以鼓掌、喝彩,意思是唱腔好;唱完完整的一段,也可以鼓掌、喝彩,意思是戏好。演员唱念做打的中间是不能鼓掌的,谁乱鼓掌就是喝倒彩,真有可能被拉出去赏一嘴巴子。同样的事情放在看话剧那里就不这样了,没见过话剧演员上台一开口,就引来满堂喝彩,这就乱套了。看话剧我们只鼓一次掌,剧终演员上台谢幕时,大家鼓掌。再放在流行音乐会上,鼓掌的规矩又变了,比如李宇春演唱会,玉米要从春哥还没出来时就鼓掌,一直不能停,鼓到春哥唱完下台不见了踪影才歇,同时还必须配套有肢体动作,双手挥舞荧光棒来回这么摆,两三个小时一直这样,这叫“野蛮引爆冲动”,真就是个体力活。
所以,凡文化群体活动都有规矩,你不遵守这个规矩,你就是外行,你就不配在这个地方呆着,为什么要有这些规矩呢?核心问题是效果,求什么效果就有什么规矩,不是凭空来的,这是劳动人民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得来的真知。
比乱鼓掌更严重的,是还有人拍照
3
我同意这个说法,音乐会上的很多掌声是观众的真情流露,情之切切付之于掌间,比喝彩文明,完全合理合法,不必过于苛刻地去强调何时该鼓掌,何时做木头人。那么说来,就不是乐章间也可以鼓掌的问题了,就是乐曲在进行中也能鼓掌,关键在是否“真情流露”,不是外行露怯。
“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加演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时,音乐会情绪进入高潮,全场观众和着乐曲的节奏鼓掌。此时,指挥小哥杜达梅尔高兴地反转身来,指挥观众鼓掌,还把掌声的强弱提示出来。多生动有趣,在电视机前的全世界各国乐迷坚决支持维也纳的父老乡亲们和杜达梅尔小哥出此一招。当然,这是有条件的。第一,这是跨年音乐会,是庆典;第二,演奏的是节奏感强烈的通俗乐曲,并且是加演。要弄个《马勒第五交响曲》也这么全场和着节拍鼓掌,这酒就酿坏了;第三,是帅哥杜达梅尔指挥,要是洛林-马泽尔那张不苟言笑的严肃老脸转过来挥两下,估计全场掌声就歇菜了。
所以,情之所至的不合规矩的掌声,是需要有条件发起的。
有一个视频前阵转得蛮疯的,有支世界有名的交响乐团,在咱们中国演出,加演了中国乐曲《我的祖国》。当主旋律响起,全场就鼓掌了,持续时间还不短。这个掌声虽然也不合规矩,但很入理啊。看很多观众为此流下了晶莹的泪珠,国外著名乐团都演奏咱们伟大祖国的颂歌,中国人民真是站起来了又强起来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祖国万岁!这也叫情之所至,情生必然。相信在外国,咱上交、国交奏响《马赛曲》、《星条旗永不落》,大概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规矩在乎于似有还无之间,不僵化、游刃有余,是最高境界。
杜达梅尔指挥观众鼓掌
4
音乐会上的鼓掌,其实不简单,原来很复杂。
有时候,鼓掌展示一种自身具有的艺术修养。我认识一个男的,第一次约会就拉还在相亲层面的漂亮女友去听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曲目特别复杂,上半场开头,是3个不同作曲家的序曲叠在一起演奏,你可以为每个序曲鼓掌,最好是三个序曲都走完再鼓掌。然后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几段,如果你傻,就会每一段都鼓掌。下半场都是小提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小协第一乐章、老柴小协的第二乐章,西贝柳斯小协的第一乐章。独奏家就同一个人,那是应该每拉完一个作曲家的段落,都鼓掌一次。他相亲层面的女朋友完全是音乐外行,他事先打听好了。到了音乐会上他该鼓掌时鼓掌,不该鼓掌的时候人家再拍手他也不动声色。女朋友惊讶:哇,这么艺术啊!可这叫什么?这叫利用知识善意骗人。果然骗女孩成功,后来成了他老婆。
有时候按规矩鼓掌也是傻冒,听音乐会常有这种事情。那些稍微懂一些道道的初哥,知道哪里该鼓掌,哪里不该,于是到了该鼓掌的当口,乐声一落,立即“领掌”,把个音乐的意境完全破坏了。严格的规矩是,当全曲终了,指挥手势完结,等个三五秒钟,让意境落地,此时雷鸣般的掌声才是对的。这是听音乐啊,不是听狗叫,人的感觉没落地明白吗?这些人分明就是不明白。
指挥手势完了,你歇会再鼓掌好吗?
有些鼓掌是想占便宜,凡音乐会中场休息前,或结束时,不停地鼓掌,还叫唤,想让人加演,提高买票的附加值。如果这家的指挥、乐团、独奏家出色,想多听点也能理解。可有时乐团不好,倒胃口,早散早好,无非是中间走不礼貌,才捱到最后。可这些不识相的鼓掌没个完,不知道音乐不好多听很难受的。更有趣的是有一次音乐会,坐在我边上的不认识的老兄一直在打瞌睡,脑袋两次掉在我肩上了给他扶正。哪知音乐会结束了,他拼了命地鼓掌,还让我一起鼓,说怎么也让他们多演一个,都100元一张票呢。看,这啥心态。
还有就是虚荣。上海浦东有家音乐厅,没啥缺点,就有一样不好,老在台口打灯光字幕提示这里要鼓掌,这里不要鼓掌。他们生怕市民素质不够,到时瞎起劲,给外国乐团、著名指挥落下坏印象,进而破坏了咱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美好轮廓。这招还真灵,有个欧洲著名指挥有次对咱们媒体说:“上海的观众古典音乐素质很高,鼓掌一次没错,这我没想到,就是在美国和欧洲也有乱鼓掌的现象。”他其实没想到的应该是,在他眼神够不着的地方,或者够着了也没看懂中国字,一直有大字在提醒观众关于鼓掌的时机问题。老外有时就是实诚,哪有我们东方人这些弯弯绕。我以为,懂就是懂,不懂也不要装懂,老外到中国演出多半也是为了挣点孩子的奶粉钱,艺术素质高低也就这么一说,不要太认真。就算你打了字幕,观众也没乱鼓掌,穆洛娃不照样在海外媒体上攻击咱观众没素质,随便鼓掌吗?所以,好坏就是一印象,我们本质里来还本质去,不要虚荣地在暗地里指挥,自以为得计,结果弄得观众很紧张。
5
还是那个古典音乐电台微信号的说法,它引用了“美国音乐家亚历克斯-罗斯”的研究结果,说欧洲以前的音乐会都是随便鼓掌的。后来有人出来做规矩了,是门德尔松和舒曼,要求不随便鼓掌。然而,这个规矩现在又有些被破了。
这都什么烂遭遭的研究,我高度怀疑美国有没有这个叫亚历克斯-罗斯的音乐家,还是有很多个同名同姓的。文章里没说清楚,这个亚历克斯-罗斯是什么单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的,还是纽约爱乐的,音乐家是身份,他总有单位吧?这几年看文章,我的经验凡是说不清单位的人,一般是作者自己编的,比如我们报纸上经常有这样写的“住在淮海路上的小王激动地说”、“这家浴室的老李气愤地说”,其实哪有什么小王老李的存在,激动气愤的全是写文章的人。
你再看,这篇文章说,要求观众保持安静的是门德尔松和舒曼。可门德尔松说过“宁愿为聋哑人办音乐会”这样的话吗?哪里说的,为什么说的,全没有交待。门德尔松才活了38岁,去世的时候还是个青年,他就这么保守和固执?再说舒曼,舒曼的话你也信,他那年大冬天跳进莱茵河之前脑子已经基本坏了,跳进去被救上来后,脑子就完全坏了。他的音乐你可以听,他的话就算了吧,医生说他长期抑郁、狂躁、失常。
音乐家舒曼
6
写到这里,我要说,以前无数说过音乐会鼓掌问题的专家学者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现在被我发现了。那就是,大家讨论的都是“音乐厅”里的音乐会鼓掌对错的问题,如果你是在家里听音乐会,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一个朋友家的数码音乐厅
如今音乐会的DVD、蓝光影碟很便宜,光纤入户,家里还有VOD点播、电视实况转播,在家听音乐会也是家常便饭。在家里应该可以随便拍手吧,爱哪拍就哪拍,不影响别人,也不是什么艺术修养问题,巴掌拍完了发现没听清前面这段,倒回去重新听,一切只要你太太没意见。
有件很私密的事我坦白,我在家看蓝光影碟的音乐会也鼓掌的,过去是在整场音乐会结束时,觉得精彩,就拍俩巴掌。最近有越拍越多的趋势,而且还站起来拍手。这既是情之所至,也是对艺术家的自觉尊重嘛。
凡我在沙发上坐下听音乐会,我家的那条狗就要跳上我膝头一起听。最近它有点怕我鼓掌,我鼓掌了它就紧盯着我看,很防备。因为我一激动,拍拍巴掌情不自禁还要站起来拍,它猝不及防就掉地下了。
今日值编 钱璟
█
所刊文章非注明并不代表本公号编辑部观点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